眼看就要过年了,交通部门加强了安保,12306被花样吐槽,上班的人心不在焉,卖年货的忙得不可开交……往年这个时候,绵阳楼市也挺热闹,返乡置业的广告打得响,楼盘人气也红红火火,但今年似乎没有那么大阵仗——前段时间我还看到我们网站铺满了返乡置业的广告,这几天也没咋瞧见了,听编辑说,貌似返乡的老乡们对房地产表示很冷淡,这是咋回事嘞?
其实会出现这种状况绝不是突然,而是以前一直就有,或是酝酿着的问题全都打堆在一起了,这是全国三四线城市面临的严峻的问题,也是绵阳必须面对的尴尬。
首先,我们要对绵阳除外务工的人群给分个类:一类是高素质人才,这类人一般去的大城市,一般出去了就不打算回来的;第二类是农民工等体力劳动者,想回乡的比例相对较大;第三类是外出商人,这一类关于回乡的事就比较摇摆。这几类人对于购房的需求还有看法都大不相同,我首先模拟一下他们各自的心态:
体力劳动者:楼市萎靡,现在买房绝对会亏
小标题是现在大众对楼市的普遍认知,他们的危机意识不仅会相信媒体所报道的“楼市不景气,三四线城市前景堪忧”,而且还会在潜意识里加重它的事态。尤其当14年楼市不振大家看在眼里,而15年毫无起色反而越来越糟,绵阳房价从14年到15年普遍降了好几百,这就让一部人开始衡量:现在买房是不是合适?是不是再观望观望?毕竟15年降了那么多的钱,出了那么多的优惠政策14年买房的人都没赶上,而16年房价是不是还会再降?是不是还有更优惠的政策?还有一点,群体里通常会有个统一的想法:你卖房子越是热情,政策优惠越是大,都是你这房子卖不出去才会这样,(不管房子是不是买回来住家的)要是楼市崩了,那不就亏惨了(以后房子没人买,便宜得很)——唔,还是先等等吧。
高素质人才:我在大城市呆惯了,回绵阳就是自断前程
这一类人,年轻,有买房的大需求,然而事实上却是,他们根本不愿意回绵阳来买房,除非他们回绵阳来上班了,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压根没办法回家乡来上班。就业环境恶劣、产业布局不完善、经济相对落后、工资低……这是全国多数三四线城市的通病,就目前绵阳的经济发展水平,缺乏相当多的工种,许多人才返乡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他们若是不回乡来工作,就断然没有回乡买房的可能(虽然大城市房价高),因为用不着,而那些回乡工作的人,就不存在返乡置业这回事了。 这一类人,几乎不会对家乡去库存做贡献,他们只是回乡来过个年,然后又继续回到一二线城市奔波忙碌,为那里的高房价做着盘算,而只有那些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不错的三四线城市才有吸引人才回乡置业的潜力,绵阳在这条路上还要走很久。
外出商人:三线城市买房,价值不高
也是受近期楼市新闻影响,这一类,相当大一部分应该是乐于回乡买房的,一个是落叶归根的想法,另一个也是衣锦还乡的愿望(他们之中相当大一部分人是即便在外地安家买房了,也会考虑回家乡再买一套的),但就目前楼市评论对于三线城市的评价,会让人有一种“我拿钱买了房子,最后却会打水漂”的感觉,这充分说明,一直以来,“房地产=保值”的印象正在消费者心中发生改变,房地产不是绝对的升值项目,甚至也不是绝对的保值项目,它也是有商业价值寿命的商品,然而目前这个“商品”貌似情况不太好……
返乡置业,就是个伪命题
返乡置业的意思是:在外工作的人,回到家乡去买房产。以前我没有离开家乡的时候觉得奇怪,为什么会有“返乡置业”这种事呢,现在我离开家乡外出后,便觉得返乡置业其实是个伪命题。
现代人对于传统的“落叶归根”什么的观念已经很淡薄了,经济的流动性让人的“出走率”越来越高,人们往经济发达的地方流动(这个地方的人往那个地方流动),都是以工作为准,然后就此安家。为什么说返乡是个伪命题呢?比如你是个广元人,你在绵阳工作,买房了,正常情况下,你还会回到广元去再买一套房产吗?
同时,在经济发展不均的当前,大城市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言而喻,而他们更多的是想在那里站住脚,因为那里标志着成功、追求、金钱、物质,还有生活的品质,而三线城市少有能到达到这些条件的。而那些从未离开的,或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回归家乡的人,他们已然就是这座城市的消费群,又何谈“返乡置业”一说呢?
最后,楼市不景气,消费者对三线城市楼市的信心已经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他们已经清醒,从原来“着急买房,怕买不到好的”变成了“房子那么多卖不出去,也没人来买房子,我慌什么呢?”。
房地产从来不是单独存在的,也不是开发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心理战就能决定的,如何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如何进行产业升级,如何吸引人才,如何净化就业环境等等,这些楼市的保障性“上游产业”都建设好了,绵阳也就不需要“返乡置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