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又要周一了,面对上下班高峰期的拥堵,你是否一边吐槽,一边臆想:“绵阳要是有地铁或者轻轨该多好啊?”
于是,心中之所想便投到了问政四川上。
图源问政四川
近日,有网友在文正四川平台上资讯绵阳轨道交通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网友:
近期新一轮5年城市轨道交通申报重新开始,绵阳有计划申报吗?绵阳轻轨到哪一步了?
官方回复:
2018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国办发〔2018〕52号)。在此基础上,国家对申报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要求进一步细化,我市暂不满足申报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条件。
目前,我市已启动《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工作,对现阶段绵阳城区交通堵点、道路承载能力、各交通方式出行分担比例等进行分析,并对2015年编制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进行调整,同步做好与《绵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衔接等前期工作,为满足条件后加快推进申报工作做足准备。
感谢您对绵阳轨道交通建设的关心支持!
没想到期待已久的城市轨道梦,就这么破灭了!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绵阳后面还能修建城市轨道吗?
绵阳人的地铁梦,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
2010年,绵阳市开始调查并提出愿景规划,2015年就完成了1、2号线工程实施方案专题报告的编制。

2021年,绵阳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159.2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为3350.29亿元,市区常住人口已达200万以上。
经济指标与市区人口都符合轻轨申报条件,让绵阳人看到了希望。
然而,事实向大家泼了一盆冷水。
2021年,国家发改委进一步细化城轨审批条件,对城市的债务率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发改委要求,除有轨电车外,其他轨道交通建设均应纳入建设规划报批,申报建设规划的城市近三年的政府债务率不应高于120%。
而绵阳2022年债务率(宽口径)达到了285.7%,这种情况下,显然很难获得国家的批准。
债务风险是地铁建设的关键约束条件,也是地铁规划被退回的主要原因。
这是因为,地铁建设投资巨大、回报周期长、运营成本高,很难实现自负盈亏,需要依赖政府的财政补贴。如果城市的债务压力过大,就会影响地铁的建设和运营,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因此,国家对地铁建设的审批越来越严格,防范债务风险成为宏观政策的重中之重。

此外,根据之前潍坊市交通运输局针对市民问题的回复中,还可以了解到,当下国家发改委仍不受理一般地级市首轮建设规划。
也就是说,现在还没开通轨道和在建轨道的城市,往后很难再有机会申报。
不仅是三四线轨道审批难,就连一线城市也同样逃脱不了地铁规划缩水的困境。比如,深圳、成都、南京、杭州、西安等,它们的地铁规划在新一轮的审批中,被砍掉了一些线路,导致总里程大幅减少。
可以预见,轨道交通缩水是必然趋势,地铁建设也不是越多越好,还是要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建设。如果一味追求宏大的规划,而不顾城市的承载能力,就算国家批了,后面也可能面临“养不起”的尴尬。
建设条件越来越严苛,审批越来越严谨,那绵阳以后是不是就没有加入城轨俱乐部的机会了呢?
也不尽然,有些城市虽然自身不够格,但在都市圈时代中,依然可以享受到城轨红利,比如湖北鄂州。
今年初,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成为国家战略。这也意味着作为成渝经济圈内的重要一极,绵阳还是有很大的机会。
所以,我们能在《绵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看到轨道交通规划图。

如今,《绵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已批复,市发改委也表示将继续推进《绵阳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后续相关工作。可以看出,绵阳并没有放弃城市轨道的申报!
而且,去年新一轮地铁获批的绍兴、常州在客流量上均不达标。这也说明,所谓的标准,都是理论上的,未来一些实力雄厚的城市,一旦抓住机遇,也不是没有修建地铁的可能。
所以,绵阳依然有机会拥有城轨,让我们共同期待,在不远的将来,绵阳能够迈入城市轨道交通时代,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市民带来更加便捷、高效的出行体验!
虽然轨道交通暂时落空,但是绵遂高铁却更近一步。
其实比起轨道交通,绵遂铁路对于绵阳的战略意义更加重大。这关系到绵阳能否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抓住成渝经济圈的机会!
这是绵阳向南的第一条铁路,绵遂内铁路将打破绵阳出海必绕成都的历史,第一次自主对沿海城市张开了双臂,堪比绵阳交通的主动脉之一,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