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九月,新学期的铃声已然响彻校园,而公众对于教育地产的关注度却丝毫未减,尤其是守着一所名校的房子,从来都会成为房地产开发商宣传时的重要噱头。这无可厚非,因为在房地产市场上,各种卖点和购房者的各种需求和理由一样层出不穷,但为了孩子上学买一套临近校园的住房现象,却从未停止过。
楼市深奥
购房者还需慎思慎行
8月份,绵阳市内五区住宅成交量为2040套,环比上月下跌11%,同比去年8月下跌20%。交易面积为189512.3㎡,环比下跌7%,同比下跌21%。交易金额为88112.34万元,环比下跌3%,同比下跌24%。交易总体均价为4611.362元/㎡,环比上月上涨3%,同比去年8月下跌5%。其中涪城区稳坐第一把交椅,占整个交易量的37%,环比上月下跌16%;高新区成绩可观,以26%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环比上月上涨12%;游仙区占领15%市场份额;科创园区有15%市场份额,经开区有7%的份额。
涪城区和科创园区作为教育地产布局的重点片区,在8月的成交额几乎占了市内五区总成交份额的一半,数据证明,价高不愁卖,有用才实惠。
曾有一地产项目,因坐落在某知名小学附近,售价比同片区其他楼盘高出一截。但还是受到家长们的热捧,“为了子女上下学的安全。贵一点没关系,图个安心。”一位母亲表示。然而,业内认为,无论怎样的教育地产,都不能把教育配套当作涨价的依据。“在发达国家和一线城市,地产项目配上教育配套,已经成为常态。就好像地处郊区的楼盘,都要引进超市一样。”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而更多的业内人士认为,越往后走,教育地产的界定会越来越严格。“与教育机构联手,在项目中引进学校,共同营运。只有这样的地产项目,才能成为教育地产。”业内人士说,“另一方面,教育普及是国策。单纯通过政府的力量,显得单薄。让地产企业解决资金问题,让教育机构解决师资问题,为业主的子女提供上学便利的同时,也为楼盘增加了买气,为政策减轻了负担,是一件一举三得的事。”
对于目前学区房紧俏的市场,折射出的父母对子女升学问题的热切关注,按理说,家长为孩子学习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这本无可厚非。但是现代“孟母三迁”的做法确实也考验着购房者们的经济实力,楼市难料房产深奥,购房者依旧需要慎思慎行,理智选择。
教育地产日趋火爆
名盘名校吸引力大
当下,教育地产的经营模式不但盛行,而且具体表现形式多样。一部分现存名校附近的教育地产,把学校作为周边配套资源而借力于“名校”的招牌。一部分开发商在自己的楼盘内兴建并自营学校以吸引业主,形式借力增加房产的附加值。一部分开发商和已有名校牵手,由开发商负责兴建,名校负责经营。这种直营类型主要借力于现存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中的名校。而且既保持了名校教育品质的延续,又提升了楼盘价值。诸如“海珂三千城”、“ 长虹国际城”、“ 田森·奥林春天”、“五方校园广场”等楼盘。教育与房子的关系向来密切。买个房子,周边一定得有所像样的学校,方便子女就近入学,是所有父母的心愿。
最近几年来,随着绵阳优质教育及宜居之城的影响力不断辐射周边省市,外地的购房者常常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考上更好的中学而选择在绵阳购买或者租住学区房。
很多精明的家长,早在孩子入学一两年前便在心仪的学校附近买房,有目的地进行着“教育”投资,为的就是让孩子以片区内学生的身份入学。正是由于家长们对教育市场存在巨大需求,便使得“教育”与“地产”这两个原本不曾交叉的平行线至此有了交点。此后,开发商在宣传楼盘项目时,除了户型、交通、环境等看点外,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卖点——教育。
但由于创建较早的名校附近地皮稀缺,名校生源的日益饱和,不少楼盘开发商便另辟蹊径,将名校引入社区,与名校联合办分校,业主买房后子女便可以直接进入分校读书,这无疑解决了不少家长的燃眉之急,受到购房者的青睐。于是,开发商便由以前的按政府要求被动地按比例配制教育资源,到主动与名校联手开发教育资源。
正确看待
教育与地产联姻
从目前绵阳的大多数在售楼盘看,几乎没有一个项目不参与到“教育环境”的竞争中来。一个楼盘如果没有配套的教育资源,就好像低人一等,在规划上“有硬伤”。尽管开发商在业主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上煞费苦心,解决了一部分社会问题。但开发商毕竟不是教育机构,楼盘承诺的教育环境要受到第三方的制约,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开发商与特色幼儿园合同到期后,业主的利益由谁保障?开发商引进的名校分校,是否与本校的教育水平一致?由于师资没有到位,教育主管部门没有批准学校招生,业主的孩子去哪儿上学?与此同时,由于教育地产行情看涨,一些不具备引进名校的房地产开发商甚至利用卑劣手段,来吸引购房者的目光。
从地理位置上来讲,这些楼盘可能确实离名校很近,但是由于教育区划范围每年都可能有变动,所以即使社区与名校隔路相望,也不一定保证该小区业主的子女被划入招生范围。在名校旁置业,却上不了名校的事例屡见不鲜。
除上述虚假宣传外,开发商所提及的配套教育资源,最常见的做法便是与名校合作,由开发商提供配套用地,供名校在其社区内开办分校。这样一来,开发商既可以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作为自己的一大卖点;学校也可以借此来扩大自己的办学规模,可谓是一举两得。但是,引进的分校在教育条件、师资力量、教学方式、教学理念、教学设备上,是否能与本部保持一致呢?这是购房者最关心的问题。因此,对于教育联姻地产的模式,开发商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营销的简单层面上,更应该渗透到社区的开发理念上来。引入教育资源后,怎样保持分校的教育质量与本校的教育质量相当,这是很多开发商在做教育地产时首先应引起重视的问题。 (记者 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