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房优家

李杜祠修缮完工 “巴西第一胜景”重现绵阳

  • 编辑:
  • 发布时间:

重读“巴西胜景”

还没有走近,青瓦装扮的飞檐挑角就隐隐约约扑入视线,这就是国内外仅有的一处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合祀一祠的李杜祠。

走进正门,院内照壁上“巴西第一胜景”的字样特别抢眼,照壁后则是合祀李白、杜甫的仙圣堂。院内两侧新建仿古长廊,右侧回廊尽头是春酣亭所在,陈列着一通《古春酣亭记》,下面立着《杜工部东津观打鱼处》石碑,左侧陈列着十一通李杜祠内的石碑。工作人员介绍,碑廊原来设计的是混凝土结构,为半边廊,将石碑镶嵌在围墙上。后来,为了与李杜祠风格统一,重新修改设计,修建成整体木结构碑廊,给人一种穿越历史文化长廊的意境。

院内左侧问鱼鲂,依据“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修缮。问鱼鲂西面几米处,是一座砖砌照壁,为清代遗物。过照壁继续西行,是重建的左绵公馆,均为两层建筑,木质红柱头、红色木门木窗。右侧是问津楼,杜甫曾在这里留下“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的诗篇。

往东行过“东津牌坊”,左侧是重建的治平书院,青瓦覆顶,特别是脊屋面的弧度流畅,像女人的腰肢,给人美的享受。如果还有兴致,可以登上春酣亭,感受一下登高望远的气氛,在重重叠叠的仿古建筑中,品读久远的历史文化气息。

 

芙蓉溪畔的记忆

现在的李杜祠,是唐代始建的治平书院所在,紧邻芙蓉溪。

在唐代,治平书院是接待文人学士之所。唐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入川避乱,暂居绵州,就住在治平书院。治平书院的清幽,芙蓉溪畔的美景,让身处乱世的杜甫诗兴大发,留下“左绵公馆”之称。在这期间,杜甫应友人邀请,往返绵州与梓州(今三台)之间访友,感受山河之美。在友人陪伴下,杜甫多次登临越王楼,到东津观打鱼,留下了不少诗篇。

因为杜甫,让治平书院扬名四方。从唐到宋,一直有文人雅士到此。宋代陆游寓居绵州时,追寻杜遗踪留下“走马朝寻海棕馆,斫脍夜醉舫鱼津”的诗篇。宋淳熙九年(1182年),绵州知州史祁创建春酣亭。宋、元、明到清初,治平书院、春酣亭时有兴废。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因洪水暴涨,治平书院、春酣亭被毁。杜甫曾在这里寓居,而李白出生于绵州彰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绵州教谕吴朝品遵其父遗愿,集资置地,在治平书院遗址修建“李杜祠”并题写“巴西第一胜景”。

新中国成立后,因管理问题,李杜祠一度破坏严重,1986年,绵阳市人民政府将李杜祠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升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经维修、扩建,于1994年重新对外开放。

 

绵阳文化新窗口

为进一步保护好李杜祠,文物部门于2013年9月启动修缮工程。完工后,在春节前通过了省文物局组织的质检初验。

据介绍,此次李杜祠的修缮,以现有清代建筑风格为特点进行恢复性修缮。同时,依据地方史料有关李杜祠的记载并结合杜甫诗歌中的记载,在最初的治平书院所在区域,重建了治平书院、左绵公馆,为李杜祠增加了新的景观。

修缮后的李杜祠,地面均采用天然面的石板,建筑周边的台明均采用手工开凿的石条修砌,给人古朴的气息。根据园区特点,文物部门结合历代诗歌描绘的环境,栽种了不同的绿化植物,确保整体环境风格的统一。过去,一遇到雨天,李杜祠院内就积水,只能用水泵抽的方式排水,此次修缮彻底解决了李杜祠的排水问题。同时,在周边修建暗沟,以保护古建筑。

根据计划,李杜祠通过验收后,将整体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同时,利用仙圣堂的空间,举办文化艺术类的临时展览。在适当的时候,李杜祠内珍藏的300余件古碑也将进行展览。重建的左绵公馆、治平书院,计划作为文化产业的窗口,举办奇石、根雕、字画、文房等展示、展览,成为绵阳文化展示的一个新窗口。

今年春节期间,位于富乐山下的李杜祠完成修缮后,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李杜祠修缮工程从2013年9月开始,历时一年半。此次修缮,保持了清代光绪年间重建李杜祠的格局,以清代建筑和川西民居风格为主,对文物点内的建筑进行修缮,同时重建治平书院、左绵公馆,丰富了李杜祠内的景观。

日前,本报记者走进李杜祠,去感受清代绵州教谕吴朝品笔下的“巴西第一胜景”。




对买房有疑问?直接找房产咨询师,量身定制你的个人买房解决方案!

免费咨询电话:

亲,你尚未登录!请先登录再后评论。登录

推荐文章

此页面所示信息由开发商提供,最终以政府部门登记备案为准,请谨慎核查。

(周一至周日,09:00-18:00)

成都淘房优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淘房家居网

淘房家居网

绵阳楼市

微信公众号:绵阳楼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