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价二三千楼盘进入绵阳楼市抢占份额
今年绵阳市区房地产项目大面积房价起跳中,一些远远低于市场价格的房源也不断入市。“花十年前的价格买房”、“3字甚至2字开头的房源”这些信息常常充斥于微信朋友圈,这些项目往往远离主城区,甚至接近周边县域,依靠便利的交通优势,还能在这一轮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据了解,在市场尚未回暖之前,这样的楼盘由于远离市区,缺乏项目亮点,周边配套设施不完善,因此并不受市场欢迎。而现在,这些楼盘有了一个鲜明的特征,即价格低,这在房价迅速进入“五千+”到“七千+”的市场中,成为了最大的一个亮点。
“虽然距离市区较远,但是价格的确很诱人,而且在这轮房价上涨过程中,这些楼盘的上涨空间会更大。”看中这些低价楼盘的一位购房者对小编说道。同时,这些楼盘由于证件齐全,因此更加增加了购房者对其信任程度。
无证房卷土重来 购房者相中价格无视风险
与远离市区的这些证件齐全项目不同的是,主城区一些证件不全、甚至“图纸房”也迎来“机遇”。绵阳某单位宿舍改造项目销售信息曾经在网络和微信朋友圈传播,许多购房者费力打听,意图选中房源,而后官方发声明确认,此项目并未启动,且没有任何手续,提醒购房者理性对待。事实上,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过去很长时间因为证件或手续问题停滞的项目,卷土重来。“虽然知道存在风险,可是房价一直在涨,想在地段好的地方买房越来越困难,这些项目位置好,价格却比周边项目便宜一二千块钱每平方米,总房价算下来能省一二十万,就想赌一把试试。”购房者对小编说道。而也有较为理性的购房者与小编交流时认为,选择这些楼盘的购房者大多存在赌博的心态。“万一赌赢了,房价肯定会翻倍上涨。当然,赌不赢的话,房子肯定是遥遥无期。
最近购房者通过淘房网家居购房热线询问的热点问题中,村证房能不能买也是比较典型的一个。该购房者虽然知道村证房存在哪些风险,但是明显比同区域商品房价格便宜两三千元的价格,使得刚需购房者有些心动。“如果只居住的话,没有什么风险吧?”购房者给出这样的疑问。为何购房者明知有风险,还要询问意见?“购房者想通过权威机构得到肯定回答,坚定自己的的投资心理,这其实是一种冒险行为。”业内人士分析。
证件齐全的房源才有保障
事实上,绵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的相关文件中明确指出,未取得预售许可证的商品房住房项目,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得进行预售,不得以认购、预订、排号、发放VIP卡等方式向买房人收取或变相收取定金、预订款等性质的费用,不得参加任何展销活动。这既是对开发企业的约束,也是在向购房者提醒,证件不全、甚至是没有任何手续的楼盘存在很大风险,如果只图一时便宜选择这些楼盘,可能带来不能交房等一系列的问题。
绵阳楼市违规项目的4大套路
市场走好的情况下,购房者纷纷开始出手购房,房源销售进入一个快速期。值得注意的是,市场上仍然存在一些不靠谱项目,它们趁着这波行情,进行无证销售、虚标价格、捂盘惜售等违规市场行为。
下面,就针对市场上存在最多的四类违规销售行为进行盘点,望大家在购房时引起注意。
1、无证预售
证件不全,甚至还没证件就开始销售,这在前些年的绵阳房地产市场比较普遍。近几年,经过楼市整顿之后,楼市经营行为相对规范,但仍然存在许多违规销售行为。
专家提醒:房子靠不靠谱,“五证”齐全是最关键的,而五证中最后的一步是预售许可证,有了预售许可证房子才可以售卖。还未取得预售许可证的房源,是不允许进行销售的,任何形式的预售、预定、排号等行为均属违规操作。购房者如果购买此类房源,产生的一些纠纷,或不受法律保护。
2、捂盘惜售
捂盘惜售,往往发生在房价上涨的市场情况下。开发商不把已经具备销售资格的全部房源拿出来,而是通过制造房源紧张等人为行为哄抬房价,以期获得更高利润。
专家提醒:政策要求,“取得预售许可证后的商品住房项目,房地产开发企业要在10日内一次性公开全部房源及每套房屋价格,并严格按照申报价格、明码标价对外销售”。购房者要理性购房,不要盲目相信房源紧张、彻夜排队、即将涨价等夸大销售行为。
3、擅改“规划”
商品房的建造有一套严格的审批建造流程,大到土地的用途、项目规划、房源类型,小到容积率、绿化率等,都在证件审批时进行了明确要求。但是市场上,却存在不少擅改规划的行为。比如,有的更改土地用途,将原本的工业用地用来建造住宅;有的将规划的商业项目建成了住宅。
专家提醒:商品房建造应该严格遵循五证中的相关的要求,如果开发商想对原备案核准规划进行变更,需要征求业主意见,并由规划部门公示,无异议后才能变更。不经审批擅自更改规划的属于违规行为,购房者可以向所在地的规划行政部门提出异议。
4、夸大宣传
开发商为了吸引市民“眼球”,往往在广告宣传上过分夸大,不少宣传大打擦边球,甚至完全是空头支票。常见的是,夸大宣传楼盘的配套设施,通过紧邻公园、学区房、距市区仅需几分钟等广告词吸引关注,而往往宣传中的许多内容并不符合,很多没有相关购房经验的购房者,可能因为受到误导而引发一系列合同纠纷。
专家提醒:如果购房者不幸落入了虚假宣传的陷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购房者应及时与开发商进行交涉,如果交涉不成可带上在购房过程中收集的相关证据到质量技术监督、工商、建委、房产局等行政部门申诉,也可以向各地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投诉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文/陈虎)
作者简介:陈虎,笔名峥嵘、沈惊鸿等,绵阳房地产界领军写手,现为淘房家居网特约编辑,就绵阳楼市及城市发展撰写评论文章,为安家置业绵阳的购房者提供信息导航。
注: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严禁摘录及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