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关于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的表述,体现了对城市更新和民生改善的高度重视,具体内容如下:
一、明确改造的紧迫性与战略意义
会议指出,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城市病”、提升城市品质的关键抓手。随着城镇化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需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而城中村和危旧房作为城市发展的“短板”,其改造直接关系到居民生活品质提升和城市安全底线。例如,会议强调“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并将其列为“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核心任务之一,凸显了改造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提出“一村一策”的差异化改造路径
会议明确要求,城中村改造需“不搞大拆大建”,而是根据不同村庄的实际情况,采取拆除新建、整治提升、拆整结合等多元化方式。例如:
拆除新建: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无保留价值的区域,通过整体拆除实现土地集约利用;
整治提升:对具有历史文脉或建筑价值的区域,通过修缮加固、功能完善等方式保留城市记忆;
拆整结合:在部分区域实施局部拆除与综合整治,平衡改造效率与文化保护。
这一策略既避免了“一刀切”的粗放式改造,又通过“一村一策”精准回应了居民多样化需求,例如广州黄埔文冲东区改造项目通过拆除新建释放土地价值,而石牌村则通过整治提升改善居住环境。
三、强化产业导入与产城融合的改造逻辑
会议首次将城中村改造与产业升级、城市动能转换深度绑定,提出“产业导入、招商引资、产城融合”的改造前提。具体表现为:
土地开发与产业协同:改造后的土地优先用于产业园区、商业服务等高效业态,避免纯房地产化。例如,将部分住宅用地转为保障性住房或产业配套,吸引人才并支撑实体经济;
社会资本角色升级:投资人从施工方转型为“城市运营商”,负责片区规划、招商引资及长期运营。政府通过绩效考核(如GDP贡献、税收增量)支付服务费用,形成“开发-招商-运营”闭环;
财政收益反哺机制:地方依靠土地出让收入和产业税收实现财政收益,确保项目自平衡。若产业导入未达标,财政可依约扣减支付,强化改造的可持续性。
四、以房票安置等政策创新刺激需求端
会议提出通过货币化安置、房票政策等工具,将城中村改造与房地产市场调控有机结合:
房票安置模式:允许居民持房票购买指定区域的新建商品房,既满足个性化住房需求,又促进库存去化。例如,广州天河区环五山创新策源区项目开出1亿元房票,推动改造与市场消费联动;
需求端刺激效应:据测算,每实施100万套城中村改造,可带动约1亿平方米住房需求,对稳定房地产市场、防范系统性风险具有重要作用。会议明确要求“在去年新增100万套的基础上继续扩大改造规模”,体现政策连贯性与力度。
五、构建多元主体共治的改造机制
会议强调“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居民共治”的改造原则,通过以下方式保障改造公平性与效率:
居民参与决策:在改造方案制定中引入居民投票、听证会等机制,确保“改造意愿强烈、条件成熟的项目优先支持”;
社会资本引入:通过专项债、REITs等工具拓宽融资渠道,降低政府财政压力。例如,北京、广州等20城入选中央财政支持城市更新示范城市,可获得最高12亿元的补助资金;
历史文化保护前置:要求改造前完成文化遗产影响评价,建立“先调查后建设”“先考古后出让”机制,避免大拆大建破坏城市文脉。